《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一碗茶汤见人情》P14

时间:2020-04-25 18:04:06   编辑:饮茶人
字号:

茶是一种人生。按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茶,是人处在草木之间。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对内心的态度。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因茶而生,以茶为伴。他们叫做茶人。四川彭镇,每天早上五点,七十岁的赵(赵桂华)阿姨就要起床打理茶馆。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一碗茶汤见人情》P14

赵(赵桂华)阿姨:“这里头全部是以前的房子,没变过。他们说都三百年了。它以前是庙子,上头有菩萨。我小的时候在对面住。这茶馆以前就是茶馆。解放前就是”。赵阿姨的茶馆,一直没有正式的招牌。因为从前这里供奉过观音菩萨,所以大家都叫它观音阁。一杯茶一块钱随意续杯,可以泡上一天。赵阿姨一家经营老茶馆多年,辛苦又几乎不赚钱。孩子们早就劝她关门算了。但想想那些老茶客,赵阿姨还是坚持着每天按时开门。

茶馆曾经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社交场所。但如今,像观音阁这样的老茶馆在中国已不多见。老茶馆观音阁,是一座有记忆的房子,它收藏着彭镇人一百多年的悠闲时光。踩的。那些人走来踩的这个这样。人多就这样,就走得坑坑包包的。它在以前就这样子,还铲过。铲了又踩。其他的地方人来了说:“这里很安逸嘞”。他走时他就说你不要把它铲了,这叫水波云。对老茶客来说,无论生活多么忙碌。只要泡上这杯茶,心都会安逸下来。中国人认为,人生如茶。苦尽,甘来。


福建福州

 

“喂,全部的工人下去采花了啊!”福州的三伏天,韦学美和她的姐妹顶着烈日采摘茉莉花。她们来自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在这里,韦学美每天可以采到四十多斤茉莉花,能挣二百多块钱。拿下来称,娜妮二十五斤。韦学美采的花,将被制成一道以香气闻名的茶。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一碗茶汤见人情》P14

“花很有弹性。”。傍晚十分,茉莉花茶工艺传承人—陈成忠师傅收到了今天刚刚采来的茉莉花。做茉莉花茶的第一步是加工茶叶,通过这个蹚踩,就是茶取出来梗保留。陈成忠今年六十三岁,从小在国营茶厂长大。他的每个夏天都在熬夜,因为茉莉花只会在晚上开放。

做茶的第二步是处理花蕾,看似静止的花蕾内部的温度却在升高。用老陈的话说,花骨朵们在呼吸。有经验的制茶师傅将手伸进花堆,便能知道何时需要将花再翻动。等到花瓣和花下虎爪充分舒展,茉莉花的香气就开始溢出了。二号筛啊,这样筛花的时候要着力,差的花要分掉。收跟推两个要放在一起。

第三个步骤是窨制,这是最关键的环节。让干燥的茶叶吸收新鲜茉莉花的香气。茶与花混合的比例和时间是最难掌握的技巧。窨制时花堆需要定时翻动,所以人是不能离开的。整个过程要持续到第二天的早上。

“贵州的姐妹们回来吃饭啦,饭吃完再采啊。”昨天晚上韦学美的姐妹们商量出一个决定,今天将是她们最后一次采花。因为老家的苞谷熟了,需要有人去收。每年八月底,在外打工的人们都要回到家乡,这是一年中难得和家人团聚的时候。韦学美其时不想回去,后头还有整整一个月的花期,留下来她可以再挣六千块钱,而回去收的苞谷是用来喂猪的,一分钱不卖。

在福州城里,老陈做茶也到了最后的环节,茶叶吸足了水分和香气,原先水灵的茉莉花已经哭败,老陈用细网格的筛子将茶叶和残花分离开。炭火是昨天晚上已经焖好的,最后的工作就是将茶叶烘干,这算一次窨制。“好的茉莉花茶最少要九窨以上,就是九次反复的,按照传统工艺来讲,每个窨次要隔三天,所以要喝上一杯好的花茶不容易”在老陈的记忆里,每一个夏天的夜晚都是不眠夜,但无论他走到哪里,别人都能闻出他身上的那股清新的茉莉花香。


贵州三都

 

韦学美的家乡耕地非常稀少,她家的苞谷都种在山顶的坡地上。  “我的田又太干,没有收入的,打工很好的,采花你的整个组烧饭送给你吃,你就是采花了。我们在家的时候肯定是辛苦嘛,上半年回来家种田,种玉米好了,下半年在广东采那个甘蔗嘛”。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一碗茶汤见人情》P14

中国的农民从不吝惜自己的体力,他们像候鸟一样,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土地上,为了生计不停的迁徙。“我也不知道它干吗用,它拿去哪里加工我们也没有知道了” 这一袋茉莉花是韦学美打工的纪念,但用这些花做成的茶她一口也没有喝过。种茶人、采茶、制茶人、饮茶人,他们的命运因为一杯茶连接在一起。真正的茶人,深知这茶香的源头,其实不在双手,而在心间。


美国旧金山

 

美国摄影师马修,从2007年开始了寻找茶魂的摄影之旅。“在中国,茶是无所不在的,是很普通的,所以我要用我的心来找到代表茶的精神的人,我很清楚我的目标是什么,我会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一碗茶汤见人情》P14

在拍摄过程中,他有缘与中国各地的爱茶人相识,他们都毫无保留地向马修打开家门,展现各自的茶叶人生。“在找茶,喝茶的过程中,和寻找茶魂的过程中,我的生活改变了很多。一个不可思议的结果是,我认识了我的妻子”。2008年,马修在上海工作时,中文水平还非常有限,需要有人进行翻译,一个中国女孩温晓锐成为他的助手,最终他们结为夫妻。

对马修而言,茶魂是人类文化最美好的体现方式,他希望能够把这美丽的文化展现给全世界。“对我们人类来讲,倾听我们内心的激情,追随我们的激情是很重要的,茶对我来说比钱还宝贵,茶叶有其自己的意识,茶在利用人类来传播它自己的信息,我很高兴,茶能利用我来传播它的信息”。

这位老人是马修拍摄过的茶人中年龄最大的,中国传统中有茶寿的说法,茶拆字成一百零八,1910年出生的茶人张天福如今已经一百零四岁了,茶寿是对老人最美好的祝福。张天福的一天是从十杯好茶开始的,今天,几位茶友来访老人与他们一同分享这来自世界不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十种茶。

“我念初中的时候就有几个朋友,就说想到中国是以农立国,将来我们毕业了,还得向农业方面去学”“福建的茶、纸、木材,国际名声,我主要的内容就是做这个。日本欺负我们,你茶叶都是用脚做的,然后说农村没有铁也没有电,我说一定做个机械代替一下”。

大学毕业后,张天福设计出中国第一台木质手推揉茶机,结束了数百年来中国茶农用脚揉茶的历史。他又创建了福建省第一所茶叶科研所,福建省第一所茶校。如今,当年一起推动茶叶现代化的朋友们多已不在人世,张天福却依然忙碌着。今天,张天福最期待的一道茶迟迟没有送来。


福建安溪

 

此时,一百多公里外的安溪,工人们正在赶制这道新茶。这里是名茶铁观音的原产地,中国大多数名茶只做春天一季,而铁观音一般可做三季,春茶、夏茶、秋茶,各有风味。茶季长,面临的病虫害就更严重,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农药的使用已变得格外谨慎,茶人最关心的是如何才能做一道最干净的茶。

今天制好的第一批茶来不及包装就上路了,临近黄昏的时候,茶终于送到了。今天这道茶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没有任何污染的有机茶,来自于张天福亲自指导种植的第一块有机茶园。三年前,处于对茶叶安全的忧虑,张天福亲自带着学生在福建指导种植了几片严格规范的有机茶园。

“现在做茶应该一点不能用农药”有机茶园选择没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不施化肥农药,完全依靠自然天敌和物理方法防治虫害。以高科技的手段检验茶叶的内质,这一切只为一道干净的茶。张天福一百岁生日那天,老人许下种植有机茶的心愿,如今在福建已经开垦出五片这样的茶园,选地、种植、管理,老人亲力亲为,全过程他没要一分钱的利益,老人只希望在纯净的土地上种出好茶。


福建尤溪

 

群山环绕的珠建村,位于福建北部尤溪县。不管天气怎么样,牧羊人每天都要把羊群赶上山,珠建村天然的高山草场养育了肥美的山羊,吸引着整个福建的商家。方守龙从四百公里外的福鼎冒雨赶往这里,与其他客商不同,他不是来买羊的。

方守龙:“这个羊粪,从我们民间传统的农业耕作来讲,它的肥效还有它对土壤的良性改造都是最好的。”羊群上山以后,牧羊人都要把昨晚羊群的粪便收集起来,这意味着获得一笔额外的收入,方守龙是这些羊粪的买家。晒干后的羊粪将被运回四百公里外的福鼎。


福建福鼎

 

方守龙的茶园只有七十多亩,位于畲族人的深山里。畲族人聚居在中国东南沿海,是古老的茶叶民族,茶园从未用过农药化肥,对付害虫的是自然界的天敌,肥沃土壤的是纯净的羊粪。方守龙希望用最自然最无害的方式细心呵护他的茶园,方守龙做的是有机白茶,产量只有普通白茶的三分之一。

“因为我们追求一个目标就是整个能让我们的茶叶在原生态的环境中去自然的生长,我们就是一个做茶人,更喜欢大家认可我们是一个茶人”方守龙今天的生活正是中国千百年来茶人传统的延续,好人做好茶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


四川峨眉山

 

陈阿姨是四川峨眉山的茶农,每年春天,她都要从自家们前的麻柳树上采集树叶,配制一种特殊的草药。“因为我们爷爷我们爸爸都是这样子做的,他说这样的话对人没有害”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一碗茶汤见人情》P14

陈(陈桂芳)阿姨家的茶园从来不用农药,对付虫害就是这种祖传的草药。“喷了就好了,然后就杀虫,都把虫杀了,对人的话没有毒性,人吃完后没有什么害”峨眉山最好的茶园隐藏在海拔八百到一千二百米的原始森林中,峨眉山是佛教名山,自古名刹出好茶,峨眉山最富盛名的绿茶竹叶青,最初就是山上的僧人创制的。早春的芽芯是茶树的精华,陈阿姨早出晚归忙碌四天,最多可采八万颗芽芯,仅能制成一斤竹叶青。

辛苦对陈阿姨来说不算什么,他最害怕的是山上的强盗。传说,峨眉山的猴子会采茶,其实他们只对抢茶叶有兴趣。初次绽放的茶芽,一旦离开茶树生命即终结,然而,制茶师傅的双手可以赋予茶新的生命。“我从小做起,我现在九十一了,我做竹叶青做了八十二年了”


李宗明

 

李宗明是峨眉山数一数二的制茶师,如今做竹叶青的茶师傅很多是他的徒弟,但老人家每年还要用这口老铁锅自己动手做一点手工茶。“茶不离手,手不黏锅,若一手擦到锅要烫到手。杀青重要,理条也重要,辉锅也是重要,这几样都重要,如果哪样做的不好,茶就做得不好”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一碗茶汤见人情》P14

经过制茶师傅双手打磨的茶,色、香、味、形俱佳,然而,如果想成为茶中珍品还要最后一道关口。“选茶的标准就是要完整,不能太大,不能太小,颜色呢要均匀,不能有一点瑕疵,然后像熊猫吃竹叶一样的形状才能要”“从一千五百克原料里面,选出三百克茶叶的样子,看着自己选出的茶叶像美女一样,非常的饱满,非常漂亮”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茶叶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如今国际领先的分子食品技术已经被率先应用于中国的茶叶深加工产业。无论是最先进的科技还是最传统的手工,目的都是为了一杯好茶。一片茶叶历经磨难,一次次死去,一次次重生,水的呼唤,帮助茶完成了最后一次涅槃。而这段不平凡的生命历程,在喝茶人端起茶杯的那一刻得以圆满。茶,因此被视为灵魂的饮料。


日本镰仓

 

每年四月初,春茶开采的季节,也是日本各个茶道流派举行盛大茶会的时候。八十三岁的丹下明月是日本一个茶道流派丹月流的创始人,这几天她也在准备自己流派的茶会。

在古代日本,茶道曾是男人的特权,除了极少数贵族的家眷,女人一般没有资格学习茶道。随着社会的发展,禁忌逐渐打破,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女性地位在日本社会日渐提升,由于茶道可以疗治战争的创伤,并对于优雅气质的培养大有益处,女性,渐渐成为日本茶道人口的主流。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一碗茶汤见人情》P14

丹下明月出生于日本镰仓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茶道熏陶。“这个是我一岁左右时候的照片,那个时候他们都认为我很可爱,所以大家都很宠我,这也是我小时候的照片”丹下明月的少女时代是在中国东北度过的,他的父亲是侵华日军的高级官员,当中国东北被日军占领,丹下明月一家都移居中国。

“因为当时中国人和日本人他们的学校是不一样的,所以很遗憾没有中国的朋友,我觉得在那个时代,悲伤的事情,要比快乐的事情多”战争结束后,丹下明月回到日本,她开始学习茶道。“日本侵略中国,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时代,当时父亲被追究责任,然后被处死了”


浙江杭州

 

每年秋天,丹下明月都要来中国,在杭州一所大学教授茶道课,二十多年从未间断。“我们用到各种各样的器具”授课是免费的,中国学生去日本深造也都住在丹下明月的家里。几年前,丹下明月变卖了日本的一处房产,捐给杭州的茶叶博物馆。“我从中国的《礼记》中拿来四个字,礼、和、静、乐,有礼才会有和这个东西,有尊敬别人的心才会有乐趣,我一直以这四个字作为我的茶道理念”“我把悲伤的事情都忘记了,现在觉得很幸福,能够做自己喜欢的茶道,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两个祖国》,中国和日本可以说就是我的两个祖国”


北京

 

茶道在中日两国有不同的演绎方式,2013年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一场以古琴为主题的茶会。茶会的主持者是台湾的茶人李曙韵,一个不断行走的茶人。二十几年前,她离开家乡新加坡到台湾学习茶道,并创办“人淡如菊”茶书院,尝试了一系列剧场茶会,成为台湾第一个跨界整合各项艺术的茶文化团体。在李曙韵看来,茶席就是造梦的舞台。“我觉得所有在现实上不可以实现的,其实在剧场里都可以,一些道具,人,去模拟,然后去达到一个比较接近我们要的一个情调”


云南香格里拉

 

2013年,李曙韵来到内地发展。“四十岁以前,我完全就是唯美的茶人,不美则死,那一直到我走到北京,你会发现你的念已经不一样了”李曙韵正在筹备她在内地的第一场高原茶会,每一场茶会对于茶人和客人来说都像一次修行,把茶会从封闭的茶室转换到高原,李曙韵希望人们能从自然天地间获取不同以往的感受。

然而,香格里拉夏季变化莫测的天气,将是茶会最大的麻烦。“我们发现这个宇宙天地的剧场实在是太魅力,这杯茶汤的那个跨越的程度没办法想象”李曙韵为了这次茶会制作了专门的服装和乐器,茶具也是她的学生从台湾带来的,为了这场茶会她们准备了三个月的时间。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一碗茶汤见人情》P14

突如其来的风雨打断了茶席的布置,李曙韵很担心,苦心准备的茶会可能付之东流,就在原定举办茶会的时刻,天气放晴了。“平常在温室里面泡茶,而现在是在这个无垠的天地,跟天地共享这杯茶,你得到的灵感,往往不是我们平常端出来,给予的这个力量,这么地小”“透过今天的每一个茶席的摆设,跟茶人的用心的一个布置,让我们回馈给大家,把每一杯茶的一个温暖的意象带回去”“每个人经过这样一场茶会的练习之后,你可以发现你的能量是大大增加的”

香格里拉的这场茶会一直有风雨相伴。“从艳阳高照,几乎可以感受到平静的夏天,到十五分钟之后阴天下细雨纷飞下冰雹,到寒风大吹,把整个茶席都吹乱掉,不担心是骗人的,担心又如何,我们只能够接受它放下它”“这样的一个历练过之后,这一杯茶汤我们觉得它更深具意义,更带有很浓的我们的敬意在里面”“人家不了解是人家,茶人必须要把他最好最真实最完美的一面提供出来”


北京

 

李曙韵的茶室位于北京的国子监胡同,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希望能够为自己的茶道修行打开一片新的天地。“茶人很特殊,一旦成为一个我们认为地茶人,你随时随地舀一瓢水,在煮汤或者是烧水,你其实都不会忘记对一注水的信念的这样一个训练。我觉得茶道其实很生活,可是它又很高,不用形式去呈现,它自然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面”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一碗茶汤见人情》P14

它本是一片树叶,最初与人类相遇时,它被当做一味解毒的药方。几千年前,它经由中国人的双手,变为一道可口的饮品。它步入了唐朝诗人的殿堂,它成为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它藏进僧侣的行囊,与佛法一起东渡日本,并在那里上升为一种生活的信仰。它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货船,与瓷器、丝绸一道,满足着欧洲人对东方古国的想象。它丰富了英国文化中最精致优雅的礼仪,并跟随日不落帝国的脚步在世界各地生根。它走过漫长的旅程,生命历经枯萎、重生、绽放,或许只是为了提醒匆忙行走的人们,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也可以感受到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点击图一可观看纪录片)

未有特殊说明,本文由饮茶人网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茶叶
饮茶
百科
花茶
茶疗